行横向联系,发现部分病历尽管疾病的诊断不同却有共同的症候,可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治疗,这又体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既可以从某一证出发,对于若干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中具有共Р同证侯者,应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探讨辨证论治的规律,不仅能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样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效途径。Р 中医有过解剖,但不长于解剖,对人体的观察是以外像推证,以方药测证,宏观辩证不足之处在于人体内在病变不是都在外表显露出来,也就是尚未“行见于外”出现典型的证,证的症状有时全部显露,有时会部分表现而不易辨识,有时要到一定阶段才表现出来。例如:支气管哮喘,从明清以来的治理理论一般都是“发时治肺,未发治肾”,说明传统中医通过方药测证以预见到补肾将对哮喘可起到预防发作的作用,近来对哮喘的内分泌研究中发现即使无肾虚的临床表现也有类似于肾阳虚证的隐潜性变化——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Р 西方医学长于识“病”,东方医学长于“辨证”,两种截然不同的原量体系在治病的认识和实践上确是各有所长,我国广泛地从宏观上采取辨病于辨证的结合,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深入,以及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越来越感到病与证的结合必须从深入的“微观”结合,必然把识病治病的水平提高一大步,有时也可能有不一致的表现,这就要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所取舍。Р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既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亦服务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体目标。在继承中医整体宏观动态性的思维优势,吸取中医注重观察、比较、分类、调查等方法的精华,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解决临床医学的重大诊疗问题,提示“病”与“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内在统一的客观基础,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Р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医学边缘学科,有其独特的临床应用特点,为人类的医疗保健提供一条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