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限度》第1课时教学案例设计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568KB

文档介绍
单位时间内生成x摩NO的同时,消耗x摩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Р C、若有4摩NH3消耗同时有4摩NO生成则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Р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4υ正(NH3)=3υ正(H2O)Р板书设计:Р1.可逆反应Р(1)许多反应具有可逆性,即正向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和逆向反应(生成物→反应物)在同样条件下能同时进行。Р(2)不同反应的可逆程度有所不同并且有的差异较大,在通常意义下,不把可逆程度很小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Р2.反应限度Р(1)表述: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最终进行到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且浓度均不再改变的状态,即化学反应进行到能完成的最大程度,我们称之为反应限度。反应限度决定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Р(2)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Р3.化学平衡状态Р(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在限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时所对应的状态,此时正反应方向和逆反应方向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Р(2)化学平衡状态特征:动(动态平衡)、等(V正=V逆)、定(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变(维持平衡的条件发生改变,平衡状态也将随之改变)。Р教学反思:Р一、本节教学中把握住重点内容:化学平衡内容;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分析(上述C及υ的变化曲线),必须控制难度,只要求形成概念;Р二、对本节设计的实验的科学性有待于商讨,检验Fe3+检出的限量浓度为5ppm,由题目所给数据计算出为0.364ppm,的方法检验Fe3+的存在,事实在做这个实验时,是可以实现的,原因是学生在操作时震荡不充分。Р三、本课时教学设计属于概念原理的教学,在设计中注重概念原理的教学不是从“文字中来”,而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充分构思如何在“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平衡、限度的构建”,让学生有体验与感受,而不是死抠文字,紧扣新课程理念中的“情感、过程、体验”等,也符合“建构”原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