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中外历史兴替中看维护核心

上传者:hnxzy51 |  格式:doc  |  页数:18 |  大小:26KB

文档介绍
界大战而言,围绕是否参战,段祺瑞政府与黎元洪总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史称“府院之争”。但他们争斗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是权力,同时也是为背后各自的帝国主义势力代言。最后,虽然中国选择参战,向欧洲战场派遣了十几万劳工,属于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中却再次受辱,不仅没有享受战胜国应有的待遇,还被强制把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这是在国际上公开藐视中国的深刻体现,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领导核心,导致中国四分五裂、如同散沙。Р Р 在我党的历史上,没有领导核心导致失败的案例也有很多。特别是在我党早期的革命过程中,因为组织不够成熟,一些并不具备核心领导能力的人进入了党的决策最高层,导致革命受挫。这其中,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最为典型。前四次反“围剿”,因为正确执行了毛泽东提出的斗争方略,均取得了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他和不懂军事的博古直接掌握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指挥权。他们以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的“正规战”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入被动,经过一年多的苦战,也没有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苏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古、李德他们居于最高的领导位置,却没有核心领导能力,对反“围剿”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领导核心的根本是能力,而不是职务。Р 在巴尔干半岛上,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马其顿,现在它默默无闻,但在人类历史上,它曾是横跨欧亚非大陆的马其顿帝国。在马其顿的扩张过程中,被西方历史学家赞为军事家之首、名气堪比恺撒大帝的亚历山大是核心和灵魂人物,他发明了强大的“马其顿方阵”,一手缔造了所向披靡的“龙骑兵”。他非常重视骑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善于发挥骑兵的突击作用,大胆穿插,迂回攻击等战术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经常上演以少胜多的壮举。在东征西战中,亚历山大先后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