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村》、《九江口》;周信芳的《义责王魁》;李玉芙等主演的《雏凤凌空》;杨秋玲等主演的《杨门女将》以及《秋江》、《三岔口》、《闹天宫》和《雁荡山》等等都被历史证明是成功的。而且这些剧目与目前的某些新编的获奖剧目在十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一是没有话剧导演的中心制,以演员自己设计,自己排练,自己调度为主;二是演员的流派特色得到保护和发扬;三是唱腔以字生腔,字正腔圆,便于传唱;四是没有灯光布景大制作,只有唱念做打舞;五是强调京剧姓京,重视发扬传统艺术,坚持“移步不换形”,在老戏的基础上加工提高;六是没有录音伴奏,也不用先期录音“对口型”;七是改编剧目比老戏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内容健康,但不失老戏的精华“戏核”;八是剧本和服装一样,都是按主演的艺术风格度身定做的;九是唱腔多为自己编腔或者请人按演员的演唱风格编腔;十是都没有在国内获奖,都没有现在这些所谓“专家评委”指导,都没有浪费国家一分钱,但是都是至今久演不衰,享誉海内外的艺术经典。 由此可见,50年代京剧改革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的亲自指导下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结果,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是肯定的,广大观众是欢迎的,京剧演员是喜欢的,也是经过40年历史考验的,但是在今天却是行不通的,岂非咄咄怪事!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又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并不了解京剧,而且他们也无从了解。我曾关注过南京中小学中,有哪些学校为京剧艺术的传播开设课堂:发现很多高校已先行一步,成立了大学生票房;省内个别中学也有京剧班、京昆社等;甚至不少小学也实现“从娃娃做起”,让小朋友们全面接触戏曲艺术。这些都是好现象,继续下去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但这都还不够,希望有关部门能抓一抓这个是事,让戏曲在青年中弘扬。我们相信,京剧以她独特的魅力是能吸引住广大青少年的!最后,我祝愿京剧艺术、戏曲艺术能在新世纪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