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历史看管理:中国的农业立国之路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15KB

文档介绍
开采以及铁的生产也不是在农业生产之中所具有的,必须是有铁矿的地区才能生产,生产过程复杂。后来酒也纳入专营。还有一种物资叫矾,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土布是白色的,在染色的过程之中,必须加矾,加了矾之后颜色可以长久地洗而不掉,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矾也是生活中必须有的。国家垄断了这几种重要的日用商品,采取专营,就抑制了商人在这些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利润。到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晋商和徽商,他们的崛起仍然与盐有关。明代初期开始在北边长城沿线与蒙古人不断作战,北方长城沿线的蛮荒地带十分荒凉,并不生产粮食,无法满足几十万大军的需求。沿长城一线的几十万军队吃粮的问题如何解决?当地无力供应,也没有人愿意把粮食运到这里来,于是朝廷就给了这样一个优惠政策,如果有人愿意将粮食运送到边防线上,按照运送的数量给予一个贩盐的通行证。有了这样一个通行证,他就可以拿着这个通行证到产盐的地方获取盐,然后运送到其他地区出售。其利润起码十倍,有时会更高。山西商人、徽州商人就按照朝廷的这种指令做生意,历史上称之为“开中法”。将粮食运送到长城沿线,由于获得了第一桶金,就发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和徽商。在汉武帝时期,除了有盐铁等物资专营的政策外,还实行了均输法、平准法,在全国各个地方由国家调整物价,尽可能削弱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价差异,然后保证或者说抑制商人在行商的过程中获得利润。由此保证以农为本这样一个基本国策。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再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发现从商鞅变法中形成的“速决速攻”,到汉武帝时期选择了“以农为本、崇本抑末”的国策,有一定的路径依赖。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走上了农业立国之路,一走就是2000多年。农业立国的基调定下之后,我们看到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都是依托这种定居的农业,在农业的基础之上营造出来的。(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此文为她在北大“从历史看管理”的讲座摘要)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