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启示?Р 第一, 善于制造冲突。教学上,我曾经提出过一个结论,没有对比就没有文学。文学往往靠对比,靠矛盾冲突来构造文章的张力,来推动作品的发展,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灵和外在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和激化,作品不断深入和发展。如何寻找一个有效问题,这个问题要能引起冲突,这个冲突不仅是学生之间认知上的冲突,还是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的被打碎,失去平衡,再在新认知的基础上重新建构。Р 第二,分步推进讨论。老师的答案并不重要。关键先要界定学生当前处于认知阶段和水平。再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水平的研讨中,引发学生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最后,使得学生同化和吸收高一阶段的认知,提高自己的判断水平,优化自己的思维素质,促进自己的逻辑发展。Р 第三,持续挑战智力。道德两难问题之所以如此成功的挽留住学生目光,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于几个方面。Р 首先是问题的选择,无论是假设的、真实的,还是实际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能够直面自己内心的,能够在多角度、多侧面、多向度上展开的,能够在讨论和交流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和才华的。Р 其次是老师的提问,都是可操控的,可持续性的,可深发的,可挖掘的,可永恒探究的,可随着人的成长永远能够生成的问题,指向人的伦理和终极关怀的,因而必然是与精神生命有关的。Р 最后是学生的探究,势必是多层面的,不断推进的,碰撞的,火花四射的,能够让学生时时在紧张的刺激中,保持智力兴奋的状态。这种积极的智力兴奋的状态,常常会有超常的想法,而一旦很多超常的想法产生,火星撞地球,又必然给学生带来新鲜和刺激,甚至一个个高峰体验。Р 第四,关注精神生命。Р 道德两难问题本来就指向心灵,道德两难中的各种提问方法,就像苏格拉底追问法一样,杜绝学生的回避,不断变换对象,附加新的信息和条件,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内心和情境,让他们在痛苦和生命体验中获得认识和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