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具体体现如下几方面:1、选课与学习领域的矛盾。由于高中学分的分配与学习领域相联系,学生在选课过程中没考虑学分的获取与学习领域的关系,导致选修过程中某些领域的学分过多,而某些学习领域的学分不够。2、选课与必修、选修的矛盾。由于各学习领域均有相应的必修学分要求,在选课过程中可能过于关注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必修与选修的矛盾,导致选修学分过多而必修学分不够的情况。3、选课与发展方向不协调。学生所选课程与其专业发展方向不一致,甚至学生本身的专业发展游移不定,导致其所选课程随意、集中等现象出现。4、选修课程的序列性要求不合理。高中课程设置里某些学科有选修时间先后的要求,学生在选修过程中考虑不周或根本没考虑。5、选修课程的关联。高中课程设置里某些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联系,如选修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在数学选修中应该选修数学系列2的相关课程内容,学生对此方面的选择可能考虑不周等。6、学分、学时分配不合理。在学生选修时学分平均分配,导致专业发展不明显,同时在选修过程中学时分配不合理,导致某学段或学期学时过多或过少等现象。针对以上现象,导师应该定期与所指导学生交流沟通,导师要注意收集信息并及时向学生反馈、答疑,同时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学班任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和交流,作到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Р (七)在学生选课指导上,教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Р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指导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导”,在指导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学习意愿,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这是指导学生选课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Р 2.因材指导原则: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成长纪录、特长与潜能等对学生进行指导,不能一刀切,给学生提供雷同的建议。Р 3科学性原则:指导教师不能随意给出建议,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比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成绩等个人因素和就业状况、高校招生动向等社会因素为基础做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