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微粒给药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doc  |  页数:20 |  大小:90KB

文档介绍
醇的长链在脂质体表面形成空间位阻和亲水保护层, 能阻止体内免疫细胞对脂质体的识别和摄取, 从而延长药物体内滞留时间的研究报道数量众多, 如托泊替康 PEG 修饰长循环脂质体[ 17]、柔红霉素 PEG 修饰脂质体[ 18 ]和 PEG 修饰纳米囊[ 19] 等。 2.3 减少血管刺激性近年,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减少静脉刺激性等为目的载药型静脉脂肪乳(一般粒径均为 100 ~1 000 nm 的亚微乳) ,如地西泮、异丙酚、依托咪酯等静脉注射乳剂先后上市。大蒜油难溶于水,以 Tween 拟 80 为增溶剂, 将其制备成大蒜油注射剂容易导致溶血反应发生, 并且大蒜油具有较强的血管刺激性, 将其制成静脉注射乳后, 既确保了疗效, 增加了溶解度, 也减轻了溶血及血管刺激性; 同时大蒜油包裹于内相,掩盖了其不良味道[ 20] 。另一篇报道中, 10 Hwang 等用大豆油、磷脂等制备了维 A 酸的微乳给药体系, 将维 A 酸包封在微乳中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化学稳定性,减小其血管刺激性,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21]。 3 经皮给药经皮给药由于避免肝首过效应、血药浓度平稳、药效维持时间长等优点,近年的市场增长速度高于其他给药剂型, 但皮肤角质层屏障阻碍药物皮肤穿透, 克服角质层屏障是研究开发这类制剂的关键。研究表明, MDDS 在这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 增强药物皮肤渗透性布洛芬口服给药后有 5 %~ 15% 的患者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和溃疡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布洛芬微乳皮肤具有很强的透皮能力[ 22] ,透皮速率高达 189 μg· cm-2 · h-1 ,可开发为布洛芬透皮制剂。微乳增强布洛芬透皮能力的机制主要是处方中乳化剂能形成细小的乳滴,从而增加了比表面积, 载药体系的热力学活性增强,导致其渗透能力增强。传递体(transfersomes) 是在脂质体的磷脂成分中加入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