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以幼儿为本”。为什么没有“以幼儿为本”呢?原因大概来自两个方而: 一是教师自身的问题, 二是来自各种制度和现实的困难。有的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幼儿为本”的内涵, 往往从自身的角度来衡量孩子,有的老师经常说:“我想他们可能需要什么……我认为他们是那样子的……”而不是说:“孩子们可能需要什么……他们在想什么……”教师常以成人的标准来裁减幼儿的生活。有的教师虽然理解“幼儿为本”的内涵, 但为了工作的便利, 往往也违背“幼儿为本”的精神。因此,“以幼儿为本”既要以幼儿的当前为本, 又以幼儿的未来为本, 并将二者统一起来。 4 三、“不跟感觉走”――用爱与责任为集体导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 纯洁无瑕。现代家庭一个孩子居多,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娇惯, 会直接助长孩子的这种不良习性。另外, 孩子虽然在幼儿园接受教育, 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一员, 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必然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 无孔不入、无时不在地反映到幼儿园中来, 社会的种种消极现象也必然会在幼儿身上发挥不良影响。有人说,“社会大气候不改变,学校再教育也没用。”“学校讲十句, 社会上一个事实就使用权我们白讲了。”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却极具片面性。幼儿园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虽不是“先入”的因素, 但在力度方面较社会影响却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社会影响所不具备的。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当着力用爱心和责任,从班风、园风建设入手, 创造一个奋发向上而又团结一心的校园文化环境, 树立群体成员共同一致的群体目标,帮助幼儿在集体需要和自身发展中寻求共同点和结合部,按照集体需要和自身追求来确立自己的目标, 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集体需要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自觉履行应尽的责任, 并在实现集体目标的这个“大环境”中,带动每一个幼儿共同进步。这样,即使出现个别后进生, 也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爱与责任,我们正在进行着,而且还将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