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陶渊明诗歌的山水情怀-学位论文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doc  |  页数:13 |  大小:113KB

文档介绍
自明心迹。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2 、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的正是它的有容乃大。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 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至于陶渊明性格的圆融通脱,在为人处世的率性方面极具代表性。水遇物则变形,陶渊明的性格也是行云流水一般,洒脱不羁。苏轼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相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①[17] 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陶渊明少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 ,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请人引荐,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任江州祭酒,丝毫不以求官为嫌,但不久因受人轻视,“有志不获骋②”[18] ,自觉不快, 更兼不堪承受小吏生活的繁琐和拘束,“少日自解归③”[19] 。参见]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2 : 174 . 参见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 8. 参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 1979 : 209 .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