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和演变而不复存在。“凡攫杀、援噬之类, 必深其爪, 出其目, 作其鳞之而。深其爪, 出其目, 作其鳞之而, 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 则于任重宜动物学, 且其匪色, 必似鸣矣。爪不深, 目不出, 鳞之而不作, 则必颓尔如委矣。苟颓尔如委, 则加任焉, 则必如将废措, 其匪色必似不鸣矣。”是说凡是雕刻搏杀和援噬之类的图案,一定要雕刻的脚爪藏而不露,眼睛凸起,鳞片和胡须向上翘着,看起来像发怒的样子。如果是发怒的样子,看起来能承担大的压力,再涂上颜色, 看起来就更像发出声响的样子了。如果雕刻的爪子不深藏, 眼睛不凸起, 鳞片和胡须不翘起, 则看起来萎靡不振。如果看起来就萎靡不振, 上面再加上物体, 则更加萎靡不振了,即使涂上色彩也看起来不会发出好的声响。这就是为什么要从艺术形态上描述了,是要告诉后人怎样把器具做的更加形象贴切。古人在制作筍遽时的匠心独运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文章篇幅不长,却体现了实用和美观相统一的装饰准则,详细的研究了鸟兽鱼虫等各种大小动物的形态、习性、动作和鸣叫方式的特点, 加以分类。对研究早期动物和现代动物的区别, 发现动物进化的规律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在表现艺术上的处理方法让我们认识到古代艺术上的造诣,和现代艺术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神形兼备。但是就关于“臝属和鳞属”类动物存在一定得争议,以后进一步加以关注和研究。参考文献: [1] 闻人军译注: 《考工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2] 董杰.《< 大测> 中的三角公式辨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年第6期. [3] 李秋芳:《 20 世纪< 考工记> 研究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4 年第 5期. [4] 戴吾三,高瑄:《< 考工记> 的文化内涵》.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