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来掩盖先天的素质,只能用来点缀人生,让本真的人性更加绚丽多彩。Р 如此看来,理学家造出一个“理”完全是多余的。它贬低了人的自然情感的价值,夸大了理性的作用。文胜于质,史。Р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Р “未发”就是没有发。喜怒哀乐没有发出来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没有受到外物的刺激,二是人受到了外物的刺激,但此时人对此刺激物并无特别的好恶,不爱也不恨。这两种情况下,都不会表现出喜怒哀乐来。未发并不是说没有喜怒哀乐,而是因为天命之性没有对外物作出反应,或是因为人对外物持不偏不倚的态度。所以,“中”就是以平常心接物,从而使天命之性存于心中,而不表现为对外物的喜怒哀乐。简言之,“中”就是性存于心中而未发为情。“中节”就是符合节度,处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过分。人对事物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受到外物刺激时总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儒家要求发出的情感不过分,不过分的情感就是“和”的情感。未受外物刺激而表现为情的性是人的本质,一切都要从人性出发。符合节度的、不过分的情感引导人走在通达四方的康庄大道上。这样的道是要修的,读大学就是要修一条这样的康庄大道。Р 情感没有发出是“中”,发出来而不过分是“和”。“致中和”就是修得一颗平常心。人有一颗平常心,天地万物才会处在其本来的位置上,天地万物才会自由自在地生长发育。人喜欢狗,狗就不在山林里了,狗就失去了狼性。喜欢狗把狗养起来还好,许多人喜欢的动物早已灭绝了。爱得过分尚且伤害所爱之物,恨得过分更是如此。于物如此,于人亦然。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和老师过分的爱或过分的恨失去了他们的本真,不能健康地成长。于人如此,于己亦然。许多人因为有偏爱或偏恨丧失了本性,成了魔鬼。大爱无痕。天地无私,万物生长。致中和,其情足以容物,故其功足以成物。中庸之德,是为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