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思考》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亡与启蒙的有机结合。至于胡适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 诚然一时缓不济急, 却也及时把握了历史契机, 积极地回答了新文化运运何去何从的文化问题, 从一个侧翼延续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事业, 并使之逐渐趋于成熟、深化。缘是, 整理国故运动就在学术文化的“问题”层面上,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由此可见,这两种路向固然分工不同,但亦可谓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值得让我们思考的是,“国故”代表人物王国维、陈寅恪、汤用彤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赞成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 然而在“整理国故”的时候, 他们却和胡适这个五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产生了一种积极的精神上的呼应, 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范围扩大了, 使得这个文化运动变成一种多元化的思潮, 除了自由和激进主义之外, 还囊括了文化保守主义。这就符合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种对文化包容的性质和其本身存在的多种声音的兼容。这种兼容并包本身所代表的科学精神和自由、进步, 是我们今天在对待学术、研究方面应该继承并坚持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未完成的启蒙运动。它试图用一种自由、理性以及用科学的方法看待、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从而来推动中国的复兴。但是, 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 决不能忽视文化所带来的力量, 更不能把本民族的文化弃之不理。现在, 我们青年能做的, 就是继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重新构建起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有力推动中国的复兴。参考文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误解及其他,作者: 欧阳军喜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牛晓东人的现代化: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真义- 兰州学刊- 孙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留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述论-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马成瑶, 任松, 龙秀兰, 于雷, 论五四运动的历史传统- 新视野- 李文海温乐群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