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第 14课 27、本论从哪几个方面来赞叹具有菩提心的补特伽罗?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⑴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⑵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⑶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 “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⑷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 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 ⑸从给予的安乐上看: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 ⑴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 无有更变;⑵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⑶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⑷布施的态度是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⑸恒时施予的是无上安乐。从时间、对境、所施物、态度、给予的安乐上相比较, 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 28、1)颂词解释: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2) 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 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 如何回答? 不管什么样的人,如果相续中具足了珍贵的菩提心, 不管他是什么种姓、什么层次,上至皇宫里的总统、国王、国家主席,下至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的一些乞丐,只要有了这一颗善良菩提心,作者寂天论师认为: 对他的身体值得恭敬、值得顶礼! 答:并不相违。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不相违。前面是从异熟果报方面来讲的,说明了若对菩萨生起恶心,果报是相当的严重。但如果你忏悔了, 或者对他生起净信,这个果报就已经消失了,不会存留那么长的时间。“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菩萨以大慈悲心摄受他,所以令这种恶缘变成了善缘。“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当慈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