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文学理论教案.doc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doc  |  页数:5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有意思的是, 从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 是东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古老传统。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了“摹仿说”。这种学说主张: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这种文艺摹仿说先是从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人类是“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后来,人们更主要地是在人对事物形象的摹拟上来立论,认为文艺来源于人对“自然”(世界)的摹仿或再现。文艺摹仿说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否定性摹仿说和肯定性摹仿说。第一, 否定性摹仿说。这以古希腊柏拉图为代表。他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同世界“理式”隔了三层,由此否定艺术存在的合理性。第二, 肯定性摹仿说。这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 甚至认为诗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 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西方文艺观的主流理论,也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即准则或法度)。这种文艺摹仿说的特点在于强调文学的意义是从属于它所摹仿的生活世界的, 文学之所以在人类生活中有作用,也正是由于它像镜子一样地再现了生活的面貌。在东方,中国虽然没有像古希腊那样提出“摹仿说”,但产生了文艺“反映”世界的思想。古代典籍《易· 系辞》提出了“观物取象”的见解, 表明中国人也注意到, 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状况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五代画家荆浩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清代文论家叶燮主张:“表天地万物之情状”。这两种看法分别从画论和文论的角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原初的“观物取象”说。由此看, 东西方的“摹仿”说和“观物取象”虽然各有其背景和含义, 但共同地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方面的。但是, 仅仅看到文学与世界的联系是不够的,不能代替对文学作整体的和全面的理解。二、作品与作者——文学的表现活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