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创作的相声《大学以后》等等, 异彩纷呈, 笑点连连, 造诣不凡。而参加山西省人文知识竞赛时, 在人文演绎环节, 学生们将《西厢记》“长亭送别”展现给各位高校专家评委和兄弟院校,赢得一致盛赞。在《电视摄像基础》课程期末作品展演中,学生们更是创意百出,令人赞叹: 《食尚工商》以“舌尖体”讲述学校食堂热干面的美味和在宿舍泡方便面的文化; 《启梦联盟》想象毕业后面临的残酷现实下对梦想的不懈追求; 《世界上最难的工作》巧妙利用面试场景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时间恋人》以自己进入相机定格在与女友的相会镜头梦幻诠释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定襄――法兰之乡》以纪录片的方式讲述了法兰传统工艺流程等等。这些短片的创作除了学生的参与, 文学教师的指导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剧本文本的反复修改, 字句斟酌,都融入了师生的心血。在这些多元化的实践中, 师生一心, 理论结合实践, 实践中证实理论, 学中做, 做中学,许多学生只听理论时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一旦深入实践, “书到用时方恨少”, 发现知识的缺失部分,回过头来才能有目的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长综合能力。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曾说过: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2] 但在实际的文学教育中,师生往往都只看重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忽视了文学创作和文学传媒, 而这正是影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教学目标。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注重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传媒方式,正是文学教育影视专业化的新型产物, 既符合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也结合了影视类专业的个性特征, 还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色。综上所述, 文学教育的影视专业化是影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之一,具体的方式方法还有待学术同仁商榷,谨以此文抛砖引玉,与诸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