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都有养猪的传统,而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和人文地理因素不尽相同,因而造成我国养猪业在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亦具有较大差异。 3.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利用程度严重不符我国是世界上猪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家畜遗传多样性信息系统(domestic animaldiversity information system, DAD-IS) 收录的中国地方猪品种为 128 个(Scherf, 2000), 而现保存完好的地方品种约在 50个左右。中国-- -- 地方品种具有许多独特的种质特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肉质优、繁殖力强、耐粗性高、抗逆性好。我国地方猪种主要以维持现状的方式而保存着,种质利用力度明显不够。从客观上讲,地方品种的生产类型不适宜商业化生产是地方猪种种质利用不够的主要原因,多数地方品种和国外瘦肉型猪相比,表现出长得慢,瘦肉率低的缺点。而品种杂交生产出的绝大多数产品在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方面均无法与国外公司的纯繁和配套系产品相抗衡。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但对地方种质的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种质资源多样性与利用程度严重不符。 4.生产方向与市场潜在需求相背离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从深层次影响着人们对食物特性的取向,因而饮食文化最终决定了我国猪肉消费的市场取向。在饮食方面,西方国家和我国有着很大不同,西方人对脂肪十分畏惧, 更多的是讲究营养成分,而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色香味是主要的追求对象。这种传统饮食文化的底蕴差异决定了东西方的肉类畜产品生产有较大的不同。在欧美国家, 猪肉消费的主体是纯瘦肉,肌内脂肪含量要求较低,肥肉和内脏基本不属于人的消费对象。与此不同的是,国内对猪肉的消费不仅仅限于瘦肉,其他组织和器官也是重要的食用对象,例如在我国西南地区,肥肉和内脏是很多日常和流行川菜烹制的主要材料。另外,对于纯瘦肉而言,国内消费者能接受的肌内脂肪含量也要高于西方人的接受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