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不是市场的等价交易,不是无原则无是非地对所有人的感谢。感恩要本着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原则,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关键时刻看品格。此外,应将报恩之心升华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一个人得之于社会的“恩”,可谓数不胜数,从这个层面上讲,感恩不能仅仅局限于一对一、点对点、事对事的报答上,而应该将这份感恩之心放大到感谢整个社会,用自已的勤奋学习、工作和无私奉献回报社会,树立自觉为他人付出的责仟意识。不能把报恩仅仅当作一种“投桃报李”式的等价交换,而是要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已作为社会一员的责任。报恩教育是要提升他们的思想索质,教育他们从小树立正确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懂得奉献与索取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施恩不图报教育施恩不图报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超越。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自我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施恩不图报就是超越自我价值的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施恩不图报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一个人不仅应当知恩图报,还应当抱着宽容的、慈悲的心态去帮助自已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施恩。施恩是人的高级情感的需要,更是社会文明的表现。施恩的前提是不图报的,否则,施恩者就不会心情愉快地去帮助别人。只有达到了施恩不图报的境界,才能真正地拥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必要的时候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品格。综上所述,感恩教育应该坚持长期感化,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教育活动容易短期见效,但感恩教育目标是个体终身品质的养成,不能只重视短期效果,而需要长期引导、感化,促进教育对象的内省和自律。感恩教育应该追求教育实效。感恩离不开外在的、表层的报恩言行,但最终必须是个体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自觉情感,才能真正成为个体内化的人格和品质,所以感恩教育活动绝不能只流于形式,而要注重各种活动的实际效果,真正促进学生内在感恩情怀与外在自觉行为的形成。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