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5]第一级是广大学校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干预等;第三级是指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三)加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化,努力推进本土化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当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加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存储、管理学生的心理档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健康信息;通过计算机对教师进行大规模专业训练,建立全国甚至国际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各成员间可在互通信息、相互合作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立足我国民族心理、历史文化传统的具体情况,反映与适合我们国家和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要能推陈出新,树立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或本土化进程。在引进、吸收与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时,切忌盲目照抄,生搬硬套,而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立足我国学校教育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教育效果,将国外先进的理论或模式与我国教育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从而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参考文献:[1]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2]王宏方.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学校心理现状简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1):24—26.[3]周正.美国中小学的心理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2):24—26.[4]王宏方.国际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2):22—23.[5]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前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