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求同存异,同而找异Р 依据同一主题找对应的史实或依据系列史实分析其相同的主题是近年来试题设计者喜欢用的设计思路。几乎涉及到各类题型。复习过程中对此做一些归类整理,引导学生联想,动脑动手。如概念、人物、历史事件的区分与归类。17世纪的英国与中国的秦朝同样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创新,南京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与结束,同类历史事件更应注意其异同:中国近代的“近代史-近代化-民主化”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开始于三件不同的历史事件,时代的终结者往往不是旧时代的末世而是新时代的开创者(但丁除外)等。类似事件之间提醒学生联想:甲午战争引发“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序幕联想巴黎和会引发五四运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联想到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进而再联想到巴黎公社,他们都曾抗击本国统治者和外来侵略者,最终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与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基本一致等等。尤其是注重引导学生由材料语言链接相应的史实。指导学生按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性质等不同的标准归类历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Р五、注重演练,多方引导,增强书面表达能力Р强化考试练习,以考带学。每次历史考试,常会有“你认为、你觉得、你怎样看待……”一类的题目,除尖子生外,学生对此类题有畏惧感。此时,告诉学生以下几点:这类题实际上就是要你谈对材料(及所答问题)的理解、认识或者感想,往往不会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行,以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依据具体题目分析应答的范围及应有的中心词及动词。要求表明观点看法的答案应是判断句。回答“该怎样做”的题一般答现在该怎样“学”,将来怎么“做”。学生答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增强信心。在适当时公开宣布,“这类题你们答了我就给分,你写的什么我也没那么多时间看。”实际上是让学生彻底放松去答题,次数多了,能力也就形成了。Р这是我们学校在中考复习过程中做的几件具体事情,敬请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