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马工程 外国文学史(高教版)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上传者:非学无以广才 |  格式:pptx  |  页数:75 |  大小:9452KB

文档介绍
第四章17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一、17世纪欧洲社会历史状况与文学思潮在17世纪,欧洲的经济、政治局势出现了新的深刻变化。宗教仍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民众的宗教激情持续高涨,教派冲突依然尖锐。17世纪具有全欧意义的文艺思潮是巴罗克与古典主义。“巴罗克(baroque)”一词源自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形状不规则的、变形的珍珠,后逐渐发展成一个艺术批评用语,专指首先产生于16世纪中晚期的意大利,17世纪兴盛于全欧洲,广泛存在于建筑、绘画、雕塑、音乐和文学之中的一种艺术风格。巴罗克风格也反映在文艺复兴晚期至17世纪的欧洲文学中。一般认为,对忧郁、沮丧、悲哀情感的夸大,对放纵、狂癫、怪诞,甚至残酷行为的迷恋,对乔装、误会、突变、戏中戏等手法的应用,甚至混淆现实与幻想的区隔,打破悲喜剧界限,语言上的矛盾修饰法等,都是这一时期文学中巴罗克风格的反映。意大利巴罗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诗人贾巴蒂斯塔•马里诺(1569—1625),他出生在那不勒斯,一生动荡不羁。主要作品有《风笛》(1596)、《韵诗》(1602)、《七弦琴》(2卷,1608,1614)、《画廊》(1620)等诗集,以及叙事诗《阿多尼斯》(1623)等。马里诺有意摒弃古典诗歌传统,其独树一帜的诗风引来众多追随者,形成了“马里诺诗体”和“马里诺诗派”,促进了意大利诗歌的发展。诗人路易斯•德•贡戈拉(1561—1627)是西班牙巴罗克文学的重要代表。创作有大量谣曲、十四行诗、牧歌、叙事诗,代表作品有《波吕斐摩斯和加拉特亚的寓言》(1613)、《孤独》(1613)、《莱尔玛公爵颂》(1617)等。其诗歌意象繁复,比兴夸张,辞藻华丽雕琢,开创了西班牙文学中的夸饰主义传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