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追求(一)审美与真善尽善尽美。儒家主张用个人的人格修养来影响别人,进而影响社会。通过改变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来改变整个社会。为人生而艺术。融艺术于人生。美与善的统一。艺术道德化,道德艺术化。法天贵真。道家注重表现真我,表现率真之趣,强调自然人格的自由呈现。对人格自由、审美自由的强烈追求。道是感悟宇宙无言无象的“大美”。审美境界的美学内涵就是存在之真。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自由的真。求真即求美。艺术就是以自由的心灵去观照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真人”以人合天。庄子设计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二)意境与意象意境在本质上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由生命家园的描绘和憧憬,它体现的是超越物理时空限制的无限自由的精神生命境界,是对宇宙生命的共感体悟。情景交融,直辅相成。意象本质是中国古人抽象与具体、感性与理性高度统一的民族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的完美融合。意象是单个的形象,意境却是一组意象,意象构成意境还须艺术家的巧妙组合。有意境的作品,必须具有优美的意象,但有意象的作品,未必一定有优美的意境。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审美得以产生的基石。放浪江湖转化为“造境以游心”艺术境界。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有关思想对意境理论形成起了促进作用。王昌龄的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的区分。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