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国近代翻译史PPT课件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ppt  |  页数:24 |  大小:128KB

文档介绍
方学习看作是拯救中国的一剂良药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外事机构和翻译活动背景:自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逐步采取屈服政策,当时的礼部和理藩院已不能胜任和外国侵略者交涉的任务翻译活动:官方翻译主体:政府机关“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是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的总机构翻译影响:参译人员多为政府官方译员,在政府外交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再议与俄国签订的条约,为国家争回部分领土主权。全盛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西学翻译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西学翻译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官方的洋务机构,二是在华的教会机构(墨海书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是输入外国工业,制船造炮,镇压革命,兼御外辱;二是改革教育,办新学堂,培养外事翻译人员。其副产品便是刊译了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和少数社会科学书籍。北京同文馆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䜣、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朝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开始只有英语馆,后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同文馆师生所译之书据说有二百余种,常见于记载者:丁韪良译《万国公法》、《陆地战役新选》、《西学考略》、《格物入门》等毕利于《法国律例》、《拿破仑法典》(首部中译本)、《化学指南》、《化学阐原》(最早的化学教科书)王凤藻:《新加坡律例》等。翻译特点:译员主要是官员与学生,译作多为政治和法律方面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1865年,李鸿章奏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其翻译馆的译书活动主要是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出书160多种,偏重于自然科学。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和医学方面出版过一些有影响的书籍。对社会科学的书译的不多,占总译书的五分之一。翻译特点:译员都是科学家,以科技翻译为特色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