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课件·PPT

上传者:梦溪 |  格式:ppt  |  页数:8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因此,教师与教材实现同构仅仅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1]。此时,教材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在教师的生命体中运转起来,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2003年第9期,2~9页.Р“教育者的资格与教育成效决不在其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支撑其道德观念的挚爱真情。”[1]因此,要使教师在课堂上释放真情,唯有教师与教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共鸣的生命才有激情和创造。?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灌注的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的传授的时候,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2]?同样,教材这个“活性因子”只有在真情的课堂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魅力。?[1]朱小蔓:《关于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若干思考》[G].《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G].《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Р(四)与教材异构,使教师的创造精神得到解放?教师理解了教材,与教材实现了完全的同构,并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能结构,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做到这一步,教师还是不能有效地进入教学场域的。因为,教材的普遍性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教学内容的生长性、教学的生成性,决定了教师还必须与教材实现异构,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在教学场域中被激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工具。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