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梅毒课件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ppt  |  页数:33 |  大小:98KB

文档介绍
68—1959年)共同发现并分离了引起梅毒的微生物,他们将它命名为苍白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1906年,Wassermann(1896—1925年)、Neisser及Bruck等人建立血清检查诊断梅毒的方法。1906年,Reuter在梅毒患者动脉壁发现梅毒螺旋体。梅毒梅毒的历史治疗方面    应用汞剂治疗梅毒开始于15世纪,在16、17世纪汞剂是治疗梅毒的最主要的方法,至19世纪,汞剂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被用于治疗各种溃疡。19世纪40年代,碘化钾的发现和使用成为治疗梅毒的一个重大进步,它不但能治疗汞剂无效的晚期梅毒,而且为发现更有效的新治疗办法铺平了道路。    1908年开始,德国免疫学领域的专家PaulEhrlich(1854—1915年)着手研究一种更好的对付梅毒的药物。经过数百次的试验,1910年,他终于成功地合成了治疗梅毒的新药剂,即第606种化合物。他将其命名为“606”(Salvarsan),该药成为医学史上治疗梅毒等病菌感染的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药物,被人们赞誉为“梅毒的克星”、“神奇子弹”。使用“606”治疗梅毒,可以说是现代医学开始的一个里程碑,它鼓舞着Ehrlich和其他研究者们继续进行探索。1928年,在“606”问世后不久,AlexanderFleming(1881—1955年)发现青霉素具有抗菌作用。1943年Mahoney等把青霉素用于治疗梅毒,产生了梅毒研究史上划时代贡献,直到现在,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仍十分敏感,可以高效快速地治疗梅毒,是最理想的药物。在美国,1947年发生梅毒大流行时,青霉素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蔓延。梅毒临床表现一期梅毒:感染部位的溃疡或硬下疳;二期梅毒:皮肤黏膜损害及淋巴结肿大;三期梅毒:心脏、神经、胃、眼、耳受累及树胶肿损害等;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引起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危害极大。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