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专题二_科学实践观:从意识批判走向现实生存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pt  |  页数:8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在社会历史的领域,他并不否认实践或人的行动的存在。他提出的“实践理性”概念就是指善良的意志,向善的意愿和决心,是良心,是善的动机,它本身所绝对的善,具有绝对的价值,即使命运不佳,目的不能实现,也无损于善的绝对价值。Р费希特的自我实践Р费希特也讲实践,他的“实践”一方面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大体上相当于“外化”,因为费希特的哲学是以主体意识的基点来解释世界的唯心主义,在他那里,一切知识和一切实在的共同根源叫做“自我”,因而提出了“自我设定自我本身”和“自我设定非我”的命题。另一方面,在社会历史领域,他所说的实践是指符合自我本性的行动。Р黑格尔的实践观Р黑格尔认为,“人的真正的存在是他的行为”。黑格尔的实践指的是精神生活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运动,是绝对理念自身运动的一个环节。黑格尔提出了“实践意识”的概念,把“实践意识”理解为“对于行为的意谓或揣度”的那个精神,并认为这个精神是作为内在与行为自身作为外在都统一在实践这个范围内的。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Р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生活联系起来,但是,他没有真正弄清实践与生活的关系,不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费尔巴哈认为,“新哲学……本质上有一种实践倾向。”“从理想到实在的过渡,只有在实践哲学中才有它的地位”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是人的生活消费实践,并把人的实践理解为合乎人性、保护和发展人性的活动,这是他的可取之处。然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内涵。Р中国哲学中的实践论Р据文献记载,我国宋代以前,还没有完整的“实践”概念。那时说到“实践”多以“行”或“履行”出现。宋代吴泳在《鹤林集》中写道:“是实践真知,见于有政”(《词源》0465)。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至学》篇中写道:“知之尽,实践之而已,实践之,乃正所素之,行焉皆顺”。就连张居正在给皇帝的奏章中也说道:“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可见“实践”概念至此基本上已形成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