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探讨课件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ppt  |  页数:38 |  大小:1883KB

文档介绍
主运化Р3Р运纳、升降、燥湿Р4Р5Р脾统血、主思Р脾胃学说是中医临床理论的精华之一,调理脾胃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Р中医脾胃病的相关层面:Р1、脾胃本病——胃肠病为主?2、脾胃相关病——消化系统疾病?3、脾胃外延病——用调和脾胃法治疗的有关内、外、妇、儿、眼、皮科等病症。РР脾胃病治疗路径Р1、治疗方案:全面?2、辩证论治:规范?3、诊治思路:严谨?4、主方加减:辩证?5、临床疗效:保证РР重在辨证Р治病求本? 法有所依? 遣方有据Р妙在用药Р配伍合法?剂量精准?药力相佐Р经验之谈Р1.注重健运、消补同用? 调治脾胃,重在恢复其纳化功能,纳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充足,元气不断得到补充,“四季脾旺不受邪”。而且服食的药物始可吸收,转输全身,发挥其治疗效应。Р调理脾胃的用药特点Р2.升降相依、斡旋气机Р升降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脾主升,用升补药物时不要忘了使用沉降的药物,要注意加入行气降气的药物,如厚朴、枳实等。另外,加上少量风药可以增加升补的力量;二是脾升胃降,在补脾气的同时,要加入降胃气的药物;同时选用药物行而不燥,并具有和胃清热解郁的作用。Р3.润燥相济、阴阳平衡?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胃燥太过,阴液必伤;脾湿太过,则为生痰化饮,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燥湿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湿,这样才能使脾胃功能协调,促进疾病康复。养阴不碍祛邪,燥湿不可伤阴;养阴不用滋腻之品,如太子参、麦冬、南北沙参、玉竹、女贞子,一般不用生地或熟地;燥湿化湿一般用藿梗、荷叶,不用温燥之品。Р4.虚实同调、扶正祛邪? 脾胃之病常常虚实夹杂,脾胃虚弱兼有痰饮、瘀血、气滞、便秘、食停。虚实同调,补虚不忘治实,治实不忘补虚,补虚不要峻补,治实不要孟浪,掌握二者的轻重缓急,所以在临床上多用平补、淡补的药物,如太子参、南沙参、北沙参、茯苓、炒薏苡仁、山药、茯苓。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