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第一章、音乐心理的发展 特征

上传者:你的雨天 |  格式:ppt  |  页数:2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具有来自内在的兴趣或具有感受音乐中情绪情感的敏感性。音乐教学场景教师“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孩子们艰难地跟着老师学着高难度的舞蹈动作,一些男孩已经流露出放弃的心意但又怕被老师批评,只好痛苦勉强地支撑。在歌唱活动中,老师经常会要求孩子们坐在小椅子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学唱歌。先一句句教会歌词,然后范唱、跟唱、分组唱……教师出示三张节奏谱,一张是铃鼓的节奏,一张是双响筒的节奏,一张是小玲的节奏,教师先让铃鼓组敲击节奏,其他组幼儿不能发出声音静静地观看,当出现拿法不对打法不对时立即制止。然后依次轮到双响筒与小玲组。8岁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感受、制作过程应成为音乐经验的获得过程。当前音乐教育问题的原因可能有: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枯燥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使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失去兴趣,没有兴趣参与的音乐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很难获得音乐经验。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往往由于教师缺少音乐素养导致的。这种情况,往往是音乐学习的目标不是指向事实知识、舞蹈动作、语言表达等。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靠静坐倾听的方式进行音乐学习,只对音乐入门的少数成人有效。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制作经验积累并达到制作行为的内化水平,他们在倾听音乐时也在制作,只不过是用内化的行为方式进行。二、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一)舒特—戴森归纳的学前儿童音乐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0-1岁:对声音作出各种反应。1-2岁:自发的、本能地“创作”并歌唱。2-3岁:开始能把听到的歌曲片段模仿唱出。3-4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如果此时开始学习某种乐器,可以培养绝对音高感。(指人们具有对声音的实际音高的感受能力)4-5岁:能辨别音高、音区,能重复简单的节奏。5-6岁:能够理解分辨响亮之声和柔和之声,能从一些简单的旋律或节奏型中辨认出相同的成分。6-7岁:在歌唱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明白有调性的音乐比不成调的音的堆砌好听。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