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第四章地槽地台学说PPT

上传者:徐小白 |  格式:ppt  |  页数:54 |  大小:13793KB

文档介绍
强烈变形、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地壳活动区——地槽?二是厚度小、褶皱平缓、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地壳相对稳定的地区——地台?二者是地壳基本构成单元,具有不同的活动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Р中国及邻区槽台分布Р1 地槽(geosyncline)Р1859年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对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研究中,注意到地层厚度达12km以上,认为山脉最初是在地壳的巨大凹陷中形成的,后期上升成山,将沉降带和山脉紧密联系。?——但将地壳拗陷的原因归于沉积物的加载沉降、并伴随褶皱变质(a)Р1873年丹纳(J. Dana)提出:地壳拗陷不是由于沉积物的重压而是由于地球收缩伴生的侧向挤压(b),并把这种拗陷称之为地槽(geosyncline)——沉积与下降同时Рb. 丹纳的模式Рa. 霍尔的模式Р地槽Р地背斜Р沉积物的加载沉降Р侧向挤压Р阿巴拉契亚山研究得出地槽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一个沉降槽地?——堆积巨厚的浅海沉积?——沉积发生褶皱、变质、并伴随岩浆活动?——形成于大陆边缘Р此后对地槽的概念Р——早期表现为地壳深坳陷,发育巨厚沉积,晚期强烈隆升形成巨大山系?——一般指古生代以来强烈活动地带?——主要发育于大陆边缘,少数位于两个大陆之间Р2 地台(platform)Р1887年俄罗斯地质学家卡尔宾斯基根据东欧平原近水平产状的古生界到处角度不整合在已强烈变质和变形的结晶基底之上。Р地台的双层结构Р划分地台的重要依据是——活动向稳定转化的时间:按照其转化时间划分为不同时期的褶皱带:如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印支褶皱带、燕山褶皱带——地域性明显、认为全球具有统一的转化时期Р1900年法国地质学家奥格(E.Haug)在《地槽和大陆块》中首次把地槽和地台并列为两类基本大地构造单元。?1900年以来,认为在元古代以后的地质年代中,地壳上仅有这两个对立的大地构造单元,产生了地槽地台学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