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第四章 社会风险的历史样式

上传者:梦溪 |  格式:ppt  |  页数:106 |  大小:239KB

文档介绍
而导致所生产的产品几乎全部被消费掉,而缺少剩余产品加以交换,因而也没有分化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即便是原始的宗教生活也是为了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通过祈求自然的恩赐而获取足够的生存资料。Р从生存目的而言,原始社会形成了以生存需求为基底和核心,涵盖了社会生活和精神寄托的三层次目的体系。对原始初民而言,最底层的是维系生命延续的生存需求,不至于被饿死是底层个体的生存目的。同时,原始人通过融入部落生活,学习劳动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在共同体中延伸和扩展了生存能力,这是居于中层的生存目的。除此之外,以献祭仪式、交感巫术、图腾崇拜和宗教禁忌为代表的原始宗教生活构成其较为高级的精神生活,反映了原始人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寻求超自然的力量,以此获得精神慰藉和心理寄托,这属于上层的生存目的。但无论是上层的精神需求,还是中层的发展需求,都难以脱离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成为独立领域,最终的生存目的都指向实现生命的维系与延续这一最基本的需求。Р原始社会中人的生存境遇实质是自然力的无限性吞噬了共同体和个人。在原始社会中,以氏族和部落为单位形成的共同体承担的主要职责是进行共同劳作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生存资料和实现族类繁衍,处于雏形中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发挥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原始初民从自然界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料,共同体的政治功能与社会作用实际上为自然力所湮没和限制了。同样,对原始初民而言,自然界既是他生存的必要前提,也是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个人完全隶属于自然界,缺乏独立的“自觉的自我”,只有原始的“自在的自我”,个人与自然混沌一体,尚未真正分化开来。进一步,原始初民在个体与自我的关系上是一种“无我型”的意识模式。尽管原始初民在一定程度上将自我对象化,进行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活动,但一般而言原始初民的自我意识通常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通过集体表象的引导,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以此抵御自然界的风险和拓展生存空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