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文学批评导引 王先霈 胡亚敏》第十章

上传者:菩提 |  格式:ppt  |  页数:35 |  大小:631KB

文档介绍
第十章文学批评的主体因素本章导航?第一节批评主体的心理结构?第二节批评主体的智能结构?第三节批评主体的建设与批评活动?本章小结第一节文学批评的心理结构?一、批评主体的感知力?二、批评主体的想象力?三、批评主体的创造力一、批评主体的感知力?以批评感知作为批评家的主体心理结构要素,是综合批评活动所必需的对文学作品的感觉和在理论指导下对作品的知觉,从而形成感性与理性统一的感知力。?批评家感知力的主要表现:批评家的语感;批评家的意象感;批评家的结构感。二、批评主体的想象力?批评家的情感体验?将个人情感升华为群体情感,将个人体验转化为社会体验,扩大和延伸情感的范围和意义,使情感体验具有超越性、扩张性和延伸性?批评家的定位想象二、批评主体的想象力?特征:批评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和推想力;批评定位想象具有超越性和扩张性;批评的定位想象具有理性的科学性、逻辑性的穿透力;批评的定位想象具有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三、批评主体的创造力?批评家的理解阐释?批评家的鉴别判断?批评家的评价与创造批评家的理解阐释?传统意义上的阐释必然会出现“见仁见智”的阐释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不同的阐释者具有各自不同的创造性。?中国古代注解的批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就是阐释的差异性。批评家的理解阐释?西方的阐释方式也因人因时而异,包含着创造性。?西方现代阐释学的发展:从解释学到接受美学?现代视域中的理解阐释的特点批评家的鉴别阐释?批评家的鉴别判断力是在不断体验和学习中形成和建构的。示例:叶燮的“才、胆、识、力”说?批评家还必须准确运用和充分发挥鉴别判断力。示例:《辨骚》(刘勰)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