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例如: ?《诗经· 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 “沃若,润泽貌。”?《庄子·逍遥游》: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 “泠然,轻妙之貌。”这样的“貌”、“之貌”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四)犹用“犹”这个术语时,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语的意义只是近似,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同”或“等于说”。例如: ?《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杜预注: “间,犹与也。”“间”和“与”在畔参与”的意义上相近。?(五) 之言、之为言用这两个术语时, 要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也就是所谓“声训”。例如: ?《尔雅·释诂》: “鬼之言归也。”?《论语· 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鬼”和“归”的声母、韵母都相同,只有声调的差别。“政”和“正”同音, “德”和“得”同音。?(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宇的。例如: ?《庄子· 逍遥游》: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尚书·尧典》: “播时百谷”。郑玄注: “时读曰莳。”?“辩”原是辨论,借作变化的“变";“时”是时间,借作移植的“莳”。注释家就在“读为”“读曰”的后面用本字来说明这种假借,形式像注音,实际是释义。?“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例如: ?《楚辞·离骚》: “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协音\叶音)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与“读曰”“读为”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 “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信”的本义是诚信,假借为屈伸的“伸”,郑玄就用“读如”这一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