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 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 “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以北京为例,每遇城乡庙会,各路能手,步行相聚,观摩、比赛,培养新手,甚是热闹。二、毽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二、毽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谭俊川、金幼申、傅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国、陈鸿泰,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河南的路锦城等等,数不胜数。踢毽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各种踢法丰富多彩,高难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不同风格争奇斗胜, 使观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我国传统的踢毽子运动,日趋完善。 1928 年月 12 月,在上海市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时,举行了我国第一次踢毽子公开比赛,推动了这顶民族体育项目的发展。 1933 年3月 26 日。在南京市又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踢毽比赛,据当时的报纸报道: “报名参加者颇为踊跃,其中有河北的傅子衡、金幼申、(编著者注:傅子衡、金幼申系北京人)、杨介人三人,对于踢毽子极有经验......, 能踢之花式均有百余种之多, 观者无不赞美。此外,有著名体育家及踢毽能手参加......, 届时定有一番热闹也。“比赛结果:河北杨介人获普通踢(盘踢)和花样踢第一名;北京运动员傅子衡、金幼申并列普通踢和花样踢第二名,三人所踢花样都有百余种之多, 第四名踢的花样有三十种,第五名踢的花样有二十种。”在发奖会上,杨介人、溥子衡、金幼申三人再次进行了表演,还拍了电影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