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变革.ppt

上传者:upcfxx |  格式:ppt  |  页数:2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情怀既是儒家天下主义的延伸,也是对消弭现实世界中文化冲突的冀望。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相对。一、文化自觉的概念和内涵(二)文化自觉的内涵 4、文化自觉是一种认同重塑文化自觉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主体性,是重新塑造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努力和尝试。 5、文化自觉是一个艰难历程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二、文化自觉的历史实践与特点文化自觉是一个艰难的历程。文化自觉之所以发生,与不同文化接触和冲突所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和文化存续危机有关。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中,中国亦从“天下中心”的朝贡想象进入“万国”时代。西方的坚船利炮彻底摧毁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中国文化陷入全面的认同危机。救国保种与文化转型发生了深刻的关联。如何处理古今中西之间的关系,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二、文化自觉的历史实践与特点(一)文化自觉的历史实践 1 、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局限和西方文化的优长,但在学习西方的态度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迈进了自觉的第一步,认识到西方文化中器物层面的优长之处。 2 、戊戌维新:西学之优不止技器,更在政教。康有为、梁启超看到了中国欲走上现代化,仅在器物层面变革而不在制度层面变革是无法真正步入现代化之路。 3 、辛亥革命:帝国向国家的转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更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思想资源主要来自于西方,通过革命和建国的实践方式将之引入中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对民主的想象和欲求。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