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孟子人性论思想研究论文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pdf  |  页数:27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见不鲜,而且性善思想也开始呈现萌芽状态。例如《诗经·大雅·烝民》中就写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25]P443意思是说天生众民,有其事也有其遵循的法则。人们所秉承的常情恒性就是爱好这种美好的道德。可以看出它是在强调天赋人性爱好美德。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3]P204从“类”的角度认识人性,认为人生来本性相近。虽然孔子没有把人性问题进一步展开或进行更为具体的说明,也没有明确说人性善,更有其弟子子贡“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3]P52之言,但是从孔子的整体思想来看,他还是倾向于人性善的。孔子之后,根据《论衡·本性》所记载,又有其弟子世硕以及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等人论述过人性问题,也曾提出“人性有善有恶”、“善恶在所养焉。”[24]P37等观点,可惜其著说均已遗失,无从考证。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人性问题在当时已经开始受到思想家们共同的关注。到了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随着奴隶的解放和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有所提高,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和论辩成为理论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人性论观点也就自然成为诸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表明自己的态度。当时社会上业已同时流行着“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及“有性善,有性不善”等多种不同观点。孟子不能认同这些观点,更不能容忍“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1]P116之局面。在他看来杨墨之道都是诬民邪说,阻塞了仁义的道4第1章孟子人性论思想之社会文化前提路,亟需有人出来予以极力批判从而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所以他坚决站在儒家立场,“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1]P243,潜心钻研孔子学说,在继承前人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己深切的生命体悟,对人性问题作出了新的探讨,立一家之言,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性善论思想。5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