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立寇谦之为国师,并亲自到道场受符篆。从太武帝开始,北魏的每一位皇帝继位时都要受符策。道教成为了北魏的国教,并一直延续到北周。南朝的陆修静谦之的心天师道为被天师道。二、当时的佛教状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迅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继道安在长安讲经弘法,中外名僧云集。入魏后,佛教兴盛不衰。北魏太武帝灭北凉,把西北佛教中心北凉的千名僧徒迁至京畿平城,北魏佛教由此盛行。公元辏太武帝灭佛。后文成帝继位,下令重兴佛教,建立了“僧祗户”和“佛图户度,并命人开凿了云冈石窟。至公元辏蔽壕衬诘乃略憾啻镆煌蛉甙多所。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经典经过多次的翻译,逐渐形成了以“戒’’、“定’’、“慧’’为主的三学。这三学后来被认为是佛教修行的全部内容。当时,戒律南北通行,北方注重禅定实践,南方则重义理玄谈。因此,县鸾之所以能使净土教得到发展,首先是因为北方注重修行、证因果的佛教修持方法盛行,有利于念佛法门的推行;另外,北魏帝王多崇信佛教。同时,对于“性空Ш挽⒕弧⒙傻姆置疟鹄的研习,出现了不同的佛学派别。当时,在南北方不同文化环境之中,佛教与儒学所作出世入世之争,与道教较量地位之争,佛儒道即相互竞争,又相互吸收,造成了战国以来的又一次百家争鸣。昙鸾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创了一条通往弥陀净土的新路。三、昙鸾思想学术渊源昙鸾出家之后,精研佛学,广学经论,对大乘佛教尤其是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颇有研究,并对当时流行的佛性问题有自己独特认识。另外,昙鸾对道家、道教还有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昙鸾的思想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及难行道、易行道思想。中观学派为龙树及其学生提婆创立,尊奉《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四论’’为基本的理论著作。中观学派的核心观念是“中道观’’,其核心思想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