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试论李白纵酒携妓诗的用事与寄寓

上传者:相惜 |  格式:pdf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他们是:吕尚、伊尹、燕昭王、郭隗、鲁仲连、范蠡、诸葛亮、谢安、严光、山简、陶潜、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这些先贤们的雄才大略和所建的不朽功业,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乃至纵情酒乐、放浪形骸的名士风范,在他的思想和精神上形成了一种潜意识,使他与朋友饯别、纵酒宴乐、携妓冶游时,或向友人倾诉,或抒发内心的悲愤,便如喷泉,不自觉的迸发出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因此,他用典常常信手拈来、不假修饰;古人之事迹,也供其任意驱使,不牵强附会。李白心目中的先贤名士的佚事,出现在不同的诗篇中。若从整体观照,他们互为补充、互为映衬,形成一个李白所构建的理想的立身处世的模式,那便是胸有宏图、隐逸山林,但不独善其身,待时而动,能建奇功创伟业,如隐居东山的谢安、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一旦遭逢明君,或为国事安危,起则大展宏图,如鲁仲连、郭隗、张良那样安社稷,救苍生,建功立业、名垂青史;功成却不受禄,为官不贪富贵荣华,然后归隐,如范蠡归棹五湖,张良隐逸林泉,严光垂钓富春江。这便是李白诗中用典的寄寓的总体意向。李白常以这种理想所构建的模式来自期自励,也以这种理想的人物来自许自况,因此,在安史之乱中永王李磷起兵割据时,李白便抱着平息叛乱,挽救危局的目的而入其幕府,贸然卷入了唐王朝皇储之间的争斗,结果落得个“附逆”罪名。可见李白的行为处事,也是按照其理想所构建的模式来进行的,从磷事件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在这种理想模式下,即使是纵酒宴乐、携妓冶游,这一类纯然娱乐休闲的活动中,李白的思想行为也不自觉受这种总体意向的驱动。由于李白抱负难于实现,所遇皆非明君,仕途经常受挫,故而诗人悲愤、幽怨不平,便在吟咏之际,自然地用典言事、陈情明志。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视这类诗作为“庸俗作品”。诚然这个类作品中,也有一些及时行乐、人生苦短之类的消极思想的流露,但如果忽略了其诗中的主旨寄寓,那自然是皮相之谈了。��年�月�.�Nov��2001�·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