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教相配合,汉代的读诗与写诗结合。学生所写的文体主要是诗赋类,包括赋、诗歌、七言等,写作方法上讲究模仿、多写、多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比较繁盛,社会生活大大丰富,诗教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虽以儒学为主,但实际上,儒学经典已经渗入了老庄思想,这样教化的形式更加潜移默化。魏晋玄学崇尚清谈,讲求剖析义理,得意忘言。受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学习也由汉代的习章句演变到通旨意,多求通旨会意、要言不烦、不拘泥于文字,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寄言出意”。可见,通过自身的感悟学习诗歌获得的认识要比教师灌输深刻得多。因此,学生读书多以自学为主,多采用口治和目治的方法。口治即指朗读与吟咏。目治则指浏览快读,即默读。其实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熟读精思”的阅读训练方法。从读中得其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唐代的“国学”。唐诗的鼎盛,也带来了诗教的繁荣。至自太和年间,由于统治者的倡导,进士科考试已偏重于以诗赋取士。唐太宗即位后,要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注疏定本,科举考试有了统一的教材。关于《诗经》孔颖达认为:“《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由此可见在科举考试中,统治者重视《诗》发挥孔予以来诗歌的教化功能,巩固其在思想上的控制。宋元时期的蒙学诗歌教材除了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外也渗透了当时的理学思想,编者以封建伦常的要求编写教材,从而达到教化目的。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化,是宋代诗教的一个特点。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堵塾铩ぷ勇贰�。汉代,是继秦以后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后,儒要领,心领神会.有所感悟。写诗作赋成为文人士子出仕和进入上流社交场合的重要手段之一,读诗写诗风气浓厚。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转引自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页。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