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三月》中找寻的过程中,是一部纪实的文学作品,用真实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在寻找的过程中的一种艰辛,并且流露出对生命冰冷粗糙的质感。 具体的作品内容是:李碧华陪同 78 岁的袁竹林婆婆从武汉的“汉口站”出发,坐火车到山东去寻找失散多年的丈夫,在找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过程的艰辛,在经受身体以及心理的错惨之后,仍然要找到自己的丈夫,在找寻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人生的信仰以及期盼,在此之间不离不弃,勇往直前,经历了千万种艰辛,也表现出了对忠实的佛教信仰的打动,在李碧华的帮助下,相隔了 38 年的丈夫终于找到了,丈夫对李碧华说:“找到她,我就不死了”。在夫妻之间的对话中,揭示了丈夫对妻子纯真,永恒的爱。在两个人经历了纠葛以及磨难之后,终于归于平淡,得到了永恒的解脱。这其中揭露出的是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因此在作品中李碧华不仅是帮助袁竹林寻找丈夫,更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种升华,在思想中找到了新的视野。这种由虚构到现实,为创作找到了新的途径,在平滑的文字中,带有一种批判社会的韵味。从《胭脂扣》到《烟花三月》,从如花的超越到袁竹林寻夫成功,体现了社会背景的惨败,流露出当时社会的惨淡,同时是对李碧华个人作品的升华,在禅宗思想的找寻中,告诉人们只有反思过去,在精神的皈依中不断的找寻,才能为社会以及生活找到更好的希望。 结语 通过分析,《胭脂扣》到《烟花三月》表现了李碧华在作品中深厚的禅宗思想,在找寻的过程中体现了她矢志不移地探求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的信念,体现了宿命与现实的差距,最终不离不弃,经历千辛万苦,执着追求,用不放弃的精神皈依理念。【参考文献】[1] 李志秋.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解读李碧华小说中的爱恨痴缠[J]. 神州( 下旬刊),2012(z2).[2] 袁龙,潘秋风. 李碧华小说的中国叙事艺术[J]. 中国文学研究,2012(17).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