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谈波德莱尔《恶之花》丑的审美意象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pdf  |  页数: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当今中国的网络文学和当代文学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勃兴的态势。《达芬奇密码》的出现是不是也会给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创作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何况我们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史当中找到像“隐修会”这样的素材,恐怕不会很难吧。参考文献:[1]李汝成,刘玉波.丹布朗小说的写作模式初探[J].当代外国文学,2006(1).[2]尚必武,胡全生.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管窥[J].求索,2006(2).[3]朱振武.解码丹布朗创作的空前成功[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上接第 186 页)现实中开放的莲花,有周敦颐所说“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丑恶是人世间固有的,先在的,然而莲花却可以从淤泥中汲取营养和水分而得以盛开;丑不是绝对的,这其中仍然有美的元素在,采撷恶之花,乃是于丑恶中挖掘希望,将审丑看成追求真善美,通向光明的必由之路。诗集中的各种诗歌意象无不具有以丑显美的特点,从对丑恶的塑造中,发掘出对美的渴望与热爱。参考文献:[1]王杰.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08.[2]吴元迈.世界文学评介丛书[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63.[3][法]波德莱尔.恶之花[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4,54.[4][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300.[5][法]让彼艾尔里夏尔.诗与深度[M].瑟伊出版社,1955:136.881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第 27 卷第 14 期总第 134 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