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艺术材料的演变看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df  |  页数:4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具表现审美价值的语言和人文价值。因此,对材料表现方法的研究,既是对物质材料的创造性应用,也是对人文精神表现方法的研究,因为精神的实现,需要穿透材料才具有生命力。任何物象的形态只有在蕴涵了人的主体性创造后,才具有精神的含义,并区别于天然的存在物。如果说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的物化过程,那么,精神穿透物质而存在,并且成为物质精神的就是物质的概念。当代艺术中,材料艺术和艺术材料所拥有的物质精神性在体量、能量和重量的概念转换中,也成为时代艺术不可或缺的坚实主体。人们之所以能够通过一种物质材料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其原因首先在于材质自身超越“物性”的概念。“物性浅缴缁帷⒚褡濉⒗贰⑽拿鞯纫蛩的,在表达上它没有障碍和包袱,所以它具有更大的自由,它可以与人性和人的精神直接沟通。其次物质材料的表现性特征蕴涵了一种“力的结构”,但这种“力的结构”所散发出来的张力,并非源自材质本身,而是这些事物的样式唤起了我们存储于记忆中的情感和知识。也就是说,物质材料的物理特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力量,是通过人的大脑的感知,最终形成的情景交融。它是材料超越“物性所赋予的,比如英文中的“淮剩谟⒂镏幸馕!巴纯,而在法语中则被解释为“面包R虼耍镏视刖裰涫峭ü煌刺⒗嘈汀⒔徊妗⒅睾稀对峙、双向发生的作用,产生相互递进、相互转化,并由此构成物质与精神之间对立统一的运动状态。格式塔心理学家把这种主观与客观镏之间的通感归结为“同形同构”,或者说“异质同构次镏适澜缭谌四灾兴て鸬牡缏龀搴椭魈宓男式结构相同,最后在物质材料的节奏、韵律、均衡和秩序中,达到物我同一。中国古代也说“夫乐与天地同和”、“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物质意义上的材料,其实本身其实并无精神,但对艺术家而言,如果被当作一种手段,其创作过程则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一种精神内省诉诸于画面的情感历程,一种内在感悟的物化过程,那么,材料就能承载精神,精神也必定能穿透物质而存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