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性问题研究——基于陕西省某地区调查

上传者:菩提 |  格式:pdf  |  页数:58 |  大小:4021KB

文档介绍
生活。魏国清(2006)还提出家庭化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可以设置家庭式的学校环境、学习以校为家的思想观念、强化家校之间的沟通等。1.3.2.3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宏观角度对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研究沃建成(2007)指出,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应该按高、低年级分别采取调整的政策,这样有助于教育效益的提高。小学低年级儿童从游戏活动向学习活动过度的适应期,这个适应期包含着一定的年龄距离和心理距离,缩短这些距离需要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合力作用才能完成1。杨延宝(2004)在其研究中指出,要根据各地区具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确定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整的布局和力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小学高低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条件有能力的地方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年级学生集中管理教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尽量避免大规模的集中,以此确保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效益的提高。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来对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这对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素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已有关于学校适应的研究中囊括了学校适应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等,这对本研究中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扩大了学校适应的范围,细化了学校适应的分类,并且结合社会学专业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影响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第二,本研究借鉴了已有研究中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宏观研究,并从微观方面入手,在对策研究部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提出解决农村寄宿小学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对策。现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仅对于解决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是研究中难免会忽略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细节,1苏蔷,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研究——以Y省X县为个案[D].东北师范大学,2009(5):8.5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