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近红外荧光染料的结构、性质及其生物荧光成像应用

上传者:业精于勤 |  格式:pdf  |  页数:1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脂质体等药物载体上同时修饰磁性金属氧化物颗粒' 近红外荧光分子等" 综合利用这些非侵入式成像诊断技术有望对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进行精确地检测和控制)'- (', * ( B< 总结和展望理想的生物荧光成像用荧光染料应该具有近红外的吸收 l 发射峰' 大的斯托克斯位移' 稳定的光性能# 耐光漂白$' 良好的水溶性' 低的生物毒性" 并具有一定的反应性官能团便于进一步高性能和多功能的修饰( 经过科学家的努力" 近年已经获得了大量性能优异的近红外荧光染料" 并获得了一系列荧光染料的构效关系( 例如" 吸收和发射波长与化合物的共轭结构密切相关" 当共轭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方可产生近红外荧光( 但随着共轭程度增加" 荧光量子效率和耐光漂白性能会显著下降( 如果在共轭结构中引入刚性结构" 能同时提高染料的量子效率和光稳定性( 而且与柔性链烃类有机物# 菁类$ 相比" 具有刚性共平面结构的芳烃类化合物通常具有更好的量子效率( 另外" 取代基的类型和位置也常用来调整荧光性能" 例如在共轭结构中引入推拉电子基团" 可方便的调控吸收 l 发射波长" 并优化斯托克斯位移和荧光量子效率( 在荧光染料中引入羧基' 磺酸基' 羟基' 氨基等强亲水性基团" 还能有效改善其水溶解性能" 但需要注意如果直接和共轭结构相连会影响荧光性能( 这些强亲水性基团同时也可以作为反应性基团与生物分子等相连" 改善荧光染料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能等或用于构筑多功能体系( "##' 年和"#$- 年" 诺贝尔化学奖分别授予荧光蛋白的发现者# 美国科学家+<;L= F6CL3L=9; " U;9?CD J6;EIC7 和钱永健$ 和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的重要推动者# 美国科学家 P9CGW7?SCK "XCEEC;L U379D79 和德国科学家 F?7I;D ]7EE $( , 年内生物荧光成像技术相关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一方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