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成效、特点及启示

上传者:相惜 |  格式:pdf  |  页数:13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市场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逐步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粮食风险基金制度、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等,以及积极培育粮食批发市场,进一步搞活粮食流通,为后来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完善了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进了对种粮农民补贴形式,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与此同时,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展开,特别是2003年以后逐步取消农业税,种粮农民负担减轻,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几次市场粮价波动很快平息,也有利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但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资源环境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性增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还很不牢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许多粮食生产者逐步转变为粮食消费者,粮食流通压力不断加大;粮食区域性、品种性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传统的“南粮北调”已被“北粮南运”取代,并呈现“中粮西进”的趋势,粮食产销衔接机制还很不完善,以及粮食的能源属性、金融属性日益凸显,国内外粮食市场相关性逐渐增强,都可能对粮价波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影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五、几点启示回顾1978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历程,以及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比较,我们从中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把握住改革的出发点、落脚点粮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人类只有 86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