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粮食安全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探讨

上传者:qnrdwb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负有重要责任,在强调经济效率的基础上保证社会公平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其四,政府有能力调动社会各种资源来保证诸如粮食等公共物品的供给,改善全社会人民的福利水平。有鉴于此,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粮食资源禀赋和供求关系差距甚远,但粮食流通体制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十分类似的制度安排:在粮食短缺时,以政府垄断经营为主,强制推行全社会的公平分配,遏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流通,在粮食供给得到保障以后,政府逐渐退出对粮食流通的直接管制和调控,把粮食流通和供应交给市场来完成。政府仅仅承担起国家粮食的战略储备和对粮食流通的政策性间接调控和管理。这样,既提高了粮食流通和分配的经济效率,又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这是世界各国粮食流通体制变革的一条基本规律。三、简要的结论经过上述理论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到“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重要。因而,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保护和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变“藏粮于库”为“藏粮于地”,是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和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的有效途径。第二,为了平衡粮食安全和政策效率的关系,我国应该适当扩大进口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等土地密集型粮油产品,适当降低我国粮食的自给率,以适度的国际交换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第三,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是由粮食商品的特殊属性和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各国粮食流通体制变革的普遍规律和粮食流通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我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顺应了这一趋势。这对于活跃我国粮食市场、降低粮食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粮食具有公共物品的社会属性,为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不可忽视。我国应在放开粮食收储市场的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以确保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