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城市低收入老人养老问题分析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

上传者:qnrdwb |  格式:pdf  |  页数:46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斯指出,每一种产出方法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以政府力量为主导不等于国家垄断,混合的福利经济也不一定会导致福利总产出的减少“”。这种模式指出了社会福利的多元化供给,没有单纯的把家庭和市场排除在社会福利之外,更加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 1.3.2国内相关研究应该说早在建国前就有学者开始涉足养老问题。但是真正地全面研究养老问题应是始于80年代.80年代中期一些学者在研究家庭规模和人口流动及迁移时,发现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于是主张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如建立养老院、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各种公共养老设旌机构。但是进入90年代,学者们又开始把目光转向社区养老、各种国家的及商业的养老保险、社会化助老服务等。从总体上看,80年代以来,我国养老方式的研究对象以城市为主,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为主,在养老方式研究关注的内容上, 逐渐从经济供养转到生活照料。(1)养老相关概念界定的研究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在探讨养老模式中使用最频繁的、争议最多的两个概念,且远未达成共识。就目前而言,较为大家所认同的观点是以“养老的经济来源”作为划分的标准,主要依赖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为社会养老,如城市中的离退休人员,城市和乡村中的“五保户”等。主要由家庭及其成员供养的为家庭养老,如绝大多数的农民与城市家庭妇女等。但这种划分越来越受到挑战,因为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方面,仅仅从经济供养角度界定养老的概念,很难区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混合型养老模式,也很难说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尤其是城市老年人的照料问题、精神慰藉问题将超过经济供养问题的现实。为此,穆光宗颇有见地地提出了一种以“养老支持力”作为划分的标准,认为在界定养老概念时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以经济为主要原则,在分类时考虑经济变量为主,非经济变量为辅;二是问题感受原则,这一原则实际上要显示出老年人的个体差异㈨。刘贵平对社会养老的内涵作了一番颇为深入的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