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我国的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控制的分析

上传者:似水流年 |  格式:pdf  |  页数:26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我国古建筑源远流长,且以木结构为主的营造方式一脉相承,自原始社会“构木为巢",木结构就稳定地存在于我国的古建筑体系当中,一部建筑史,某种程表1-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数量统计表(参考资料:国家文物局网站)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合计公布总数 180 62 258 250 518 1080 2348 古建筑数量 77 27 103 110 249 511 1077 古建筑所占 42.8 43.5 39.9 44 48.1 47.3 45.9 比例(%) 说明:主要包括故居、庄园及园林、楼阁宫殿、寺庙(包括塔)、祠堂、庵、书院、驿站、衙门、牌坊、城楼、城墙、桥、古建筑群等,水利工程定义为构筑物而不涵盖在此表格中。度上可以凝练为木结构发展史,“结构为中国建筑之根本,平面和立面不过是结构的反映。一部中国建筑史,可谓大体上是其结构之变迁史。"2目前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实例是以佛光寺和南禅寺为代表的唐代建筑,自此往下一千多年,保存的建筑数量与时代远迩成正比3(参见表1-3),而从地域上来看,木构古建筑分布于各个省份,远在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地区,虽建筑形式不同,但是木作相关技艺也明显与汉文化地区颇为近似,历史上的相互影响显而易见。因此解决好木结构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是我们文物保护自身的特色和关键性问题,是建筑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研究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除了少量石建筑外,我国古建筑大部分以木、土、砖瓦为主要建造材料,这些材料具有易损毁的特点,尤其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材料,其易腐、易燃等缺陷使得古建筑一旦受损,就会主体坍塌,形象无存,相较西方砖石建筑的破坏,则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营造之特点与嬗变(刘敦桢全集·第六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163 3作者注:表中民国古建筑数量较少,是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指定时,认为较近年代的古建筑历史价值相对较低的缘故。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