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对内蒙古“三牧”问题的成因解析.pdf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pdf  |  页数:2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不合理的草原经营制度的约束(根本症结)对畜牧业的投资和草原建设的投入不足,“重利用、轻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使得加快牧区经济建设的动力不足。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内蒙古草地的投入每年每亩不足1分钱。“九五”期间草原建设逐步受到重视。但每亩投入平均也不过0.05元,而2000年全区畜牧业产值是112亿多元。“十五”期间国家对草原防火投资约2亿元,而同期森林防火投入20亿元,其单位面积的投入是草原的22.8倍。另外,从有效灌溉面积来看,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6_7%,而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新疆六省区有效灌溉面积只有其国土面积的3%。在这六省区的天然草原区灌溉面积比例就更少。投入与产出极不平衡,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再加上我区的大多数牧区均处于边远的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和广大牧民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草原建设和保护,致使全区几十年累计保留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的面积仅占草原总面积的2.42%。草原长期处于超负荷的严重“透支”状态。从全国来看,对农民补偿严重不足的土地产权改革中的侵权行为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内蒙古,草原产权制度改革中侵权行为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现在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草地是第二财政”,即当行为主体将草牧场转化为其他用途之后,便可从中获得巨大的“城乡土地价格剪刀差”。在这种巨大利益的驱使下,不论是旗县级政府、乡村苏木政府,还是嘎查村级的委托代理人,他们都不懈地开展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使得牧民蒙受了严重的损失。在这种不合理体制的约束下,不仅对牧民不公正,而且也强化了城市与牧区之间的二元格局,也不利于国家农用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畜产品生产的安全,也助长了政府官员的腐败。(作者单位:内蒙古医学院公共卫生管理学院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方经济·2008年第3期47维普资讯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