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学说进行解释,而这些特征却符合表观遗传学的特点【40j。这些特征包括①单卵双生子的表型不完全一致;②疾病病程的减轻与复发等波动现象;⑨疾病易感性高峰与主要激素的改变相一致1401。因此其推测表观遗传学因素在调节BD的易感性中起作用。表观遗传学(ics)是与遗传学(ics)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基因系列不发生改变而基因表达结果却发生改变。不同于经典遗传学说,表观遗传学是一种可遗传的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不涉及基因系列的改变,而且表观遗传学修饰具有可逆性,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的重塑和microRNA修饰等调控机制【4l】。环境因素通过作用与这些调控机制,从而引起表达结果改变。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主要调控机制之一,是指S.腺苷甲硫氨酸(SAM)作为甲基供体,在DNA甲基转移酶(DNAmethyltransferases,DNMTs)催化下,在基因组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位置上,共价结合一个甲基基团,使之变成5.甲基胞嘧啶(5.mC)的化学修饰过程【42J。DNA甲基化在维持正常细胞功能、遗传印记、胚胎发育以及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BD成人患者表观遗传学研究已有报道。DNA的甲基化伴随一碳代谢,涉及到高半胱氨酸与甲硫丁胺酸相互转变。Dittman与Osher等的研究都报导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青年男性BD病人与出现功能性恶化和认知障碍的BD病人中出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43韶】。2007年Kuratomi等学者发现单卵双生子中健康者与BD患者的淋巴样干细胞中的DNA甲基化程度不一样,在基因组扫描中发现在BD组双生子和对照组双生子中有4个基因的5’区域的DNA甲基化程度存在差异【461。精胺合酶(SMS)与肽酰哺氨酰异构酶类(PPIEL)是这四个基因中的两个基因,Kuratomi还发现BD患者这两个基因的DNA甲基化程度存在4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