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却“再也不快活”了。这一整篇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探寻的过程,儿童比蒂加有了自己独立选择的权力,她从一开始对于金表的渴望到最后明白了金钱并不是她真正想要追寻的,她真正想要追寻的是那种有意义的生活。比蒂加的这一种自我探寻的精神,在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中基本没有直接出现,鲁迅笔下的儿童都带有本国的特色,尽管在某些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探寻的主题,但与译作的直接反映相比,基本能够忽略。这是低一点的差异。其次,译作中的儿童形象带有浓厚的自我牺牲意识。这一点其实很奇怪,中国历来讲究集体主义精神,讲究自我奉献,而西方国家讲究的是个人主义,维护个人的利益。但观察鲁迅译作中的儿童形象和自己的创作,这确实很大的一个差异。这一方面,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的作品是一个典型,比如《春夜的梦》中金鱼和火萤的对话:在这里,除了生命,悲惨的生命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了。倘若为火萤的自由计,这生命也有一点什么用,便无论何时都能够心悦诚服的奉献的。再例如《为人类》中,科学家的儿子不愿见到父亲因为做实验继续伤害身体,她宁可献出自己记的身体,“因为不要紧的,因为是为人类……”这种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鲁迅称之为“那边的伟大的的精神”,鲁迅是深深赞同这一种精神的。但在鲁迅笔下的人物,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孩,都缺乏这样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鲁迅笔下的人物,或是看客形象,或是麻木不仁,即使有希望有理想的人物,缺乏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也是鲜见的。这一点也是鲁迅的译作与她本人创作实践之间的一大区别。结语鲁迅的儿童作品站的比重较大,塑造的儿童形象也是复杂丰富。但“社会性”和“反思性”是鲁迅作品中不变的基调,这种基调不但体现在她本人的创作实践上,也体现在她面对文化冲突之间的抉择上。而对于儿童,鲁迅的态度十分明显,她对孩子们充满了深深的期待,为那些受封建毒害的孩子深感遗憾,正是伴着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性格和高度的责任心,鲁迅才写出了如此多流传后世的佳作。